0 Comments
0 Shares
1237 Views
0 Reviews
Search
Discover new people, create new connections and make new friends
- Please log in to like, share and comment!
- 新世代 Toyota RAV4:外觀大改,動力與科技升級,引領SUV新潮流(圖/Toyota) 作為全球最暢銷的緊湊型SUV之一,Toyota RAV4 在市場上始終保持著強勢地位。隨著現行世代推出已接近尾聲,新世代 RAV4 的路試與相關消息逐漸浮出水面,預計將於 2025 年正式亮相,並以 2026 年式車型進軍市場。這次改款將帶來重大升級,從外觀設計到內部科技應用,RAV4 有望再次引領 SUV 的潮流。 外觀設計:新風格注入,越野感加強 根據路試曝光的照片,新一代 RAV4 將在現行設計基礎上融入 Toyota 最新家族風格,包括六邊形水箱護罩、C 字形 LED 日行燈,以及更粗獷的梯形前臉造型,營造更具越野感的視覺效果。同時,車頭燈採用了單組 LED 光源,搭配三角形設計的行車燈,展現簡約又前衛的風格。 車側則保留了標誌性的腰線設計,並進一步優化與車身的融合度,而輪眉與全新設計的輪轂則強調了車輛的運動性與力量感。此外,據外界推測,新一代 RAV4...0 Comments 0 Shares 188 Views 0 Reviews
- 比亞迪銷量猛增 40%!第二季超越本田日產 躍居全球第七(圖/ BYD) 2024年第二季度,比亞迪(BYD)在全球汽車市場上表現亮眼,銷量達到98萬輛,同比暴增40%,一舉超越本田(Honda)和日產(Nissan),成功躍升至全球汽車銷量第七位。這一成就顯示了比亞迪在全球市場中的強勁增長和競爭力。 (圖/ BYD)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報導,數據來自汽車廠商發布和調查公司MarkLines。報告指出,比亞迪的銷量不僅首次超過了銷量下降至92萬輛的本田,還在全球市場中名列前茅。相比去年第二季度的70萬輛,比亞迪的增長幅度令人矚目,當時公司僅排在第十位。 (示意圖/ 微博@视觉中国) 在第二季度,全球汽車銷量排名前四的依次為豐田(TOYOTA)、比亞迪、本田和日產。豐田以263萬輛的銷量繼續領跑,雖然較去年有所下滑,但仍保持領先地位。...0 Comments 0 Shares 1253 Views 0 Reviews
- 比亞迪顛覆傳統!第五代DM技術實現2.9升油耗每百公里(圖/ BYD) 比亞迪在汽車行業中的最新突破確實令人矚目。其最新推出的第五代DM(雙模)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以2100公里的綜合續航里程創下了新紀錄,這一數字大大超越了目前市場上的其他混合動力車型。這種長續航的技術不僅提升了車主的出行便利性,還彰顯了比亞迪在能源效率方面的卓越成就。 (圖/ BYD) 燃油效率和發動機熱效率的突破 比亞迪的新技術在燃油效率上也取得了顯著進展。每百公里僅消耗2.9升油,這樣的表現意味著每公升汽油可以行駛34.4公里,大幅降低了車主的燃油成本並減少了碳排放。其發動機熱效率達到46.06%,這不僅是目前全球最高的數據之一,也反映了比亞迪在提高能量轉換效率方面的技術實力。 (圖/ BYD) 技術應用和市場影響 比亞迪已將這項技術應用於包括秦L DM-i和海豹06...0 Comments 0 Shares 531 Views 0 Reviews
- 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加強對包含中國零件的電動車稅收抵免限制(圖/通用汽車)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美國眾議院於昨日通過一項法案,目的在收緊對含有中國零部件的電動車稅收抵免資格的限制。這項法案最終是以217票對192票的微弱優勢通過,但尚需參議院批准才能正式成為法律。 該法案主要在明確界定哪些中國製零部件會影響電動車獲得稅收抵免的資格,藉此進一步推動美國電動車產業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該法案由眾議員 Carol Miller提出,她表示,此舉將「確保中國企業無法再從美國製造商的電動車稅收抵免中受益。」 該法案的提出引發了汽車業界的擔憂。包括通用汽車、豐田汽車、大眾和現代等公司在內的汽車創新聯盟指出,該法案可能導致減少符合稅收抵免的車輛數量,並對車輛排放和電動車推廣目標的嚴格要求產生影響。 (圖/通用汽車) 汽車創新聯盟執行長John...0 Comments 0 Shares 949 Views 0 Reviews
- 豐田 Toyota 再投資 9.22 億美元,肯塔基工廠全速推進電動化與環保升級(圖/Toyota) 豐田汽車宣布將於肯塔基州喬治城工廠投資9.22億美元,建設一座最先進的噴漆車間,以推動環保製造、提升生產效率並支持電動車戰略。此舉使得該工廠今年的總投資額突破20億美元,展現豐田對電動化未來的重視與承諾。 先進塗裝設施 預計2027年啟用新塗裝車間將於 2027 年啟用,增加 100 萬平方英尺的產能,並採用最新技術以提升生產效率和塗裝品質。該設施每年可減少 30% 的碳排放和 150 萬加侖的用水量,助力豐田實現2050年零碳排放的長期目標。 豐田肯塔基州總裁 Kerry Creech 表示:「這不僅僅是美學提升,更代表了我們對效率、可持續性和高品質製造的承諾。」 (圖/Toyota) 支持全新三排電動SUV的生產計劃該工廠是豐田全球最大的製造基地,雇用約 10,000...0 Comments 0 Shares 216 Views 0 Reviews
- 豐田 Toyota 計劃削減三分之一的產量,預計在 2026 年達成生產100萬輛電動車(圖/Toyota) Toyota 豐田汽車近日向其供應商透露,將削減全球電動車產量的計劃。 根據《日經新聞》的報道,Toyota 以全球電動車市場需求放緩為由,決定到2026年將電動車生產量減少約50萬輛,相當於削減三分之一。新計劃預計2025年生產40萬輛電動車,到2026年將產量提升至100萬輛,遠低於最初的預期目標。 儘管如此,豐田仍預計未來幾年電動車銷量將大幅增長,相較2023年售出的104,018輛電動車,產量仍有顯著提升。豐田自1997年推出首款量產混合動力車型Prius以來,一直在混合動力車領域保持領先地位。相比電動車,豐田對混合動力車型的重視程度更高,此次削減產量的決定也反映了豐田在市場策略上的選擇。 (圖/Toyota) 這一決策與福特、通用、福斯以及最近的 Volvo...0 Comments 0 Shares 933 Views 0 Reviews
- 豐田在北卡羅來納州新設電池廠,加速電動車布局迎戰競爭對手(圖/Toyota) 全球汽車龍頭豐田正式啟動其在美國的首座電動車電池工廠,展現加速轉型電動化的決心。這座位於北卡羅來納州的豐田北卡羅來納電池製造廠(TBMNC),總投資達 140 億美元,將於 2025 年 4 月開始向北美市場供應電池,涵蓋純電動車(B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及混合動力車(HEV)。 大規模投資,擴大電池生產版圖 TBMNC 是豐田在日本以外的首座內部電池製造廠,也是豐田在美國的第 11 家製造工廠。該廠佔地相當於 121 座足球場,面積超過 700 萬平方英尺,並創造約 5,000 個就業機會。全面運作後,工廠的年產能預計超過 30 吉瓦時(GWh),將成為豐田北美電池供應鏈的核心。 這項投資也是豐田「城鎮最佳」策略的一部分,透過在地生產來滿足市場需求,迄今豐田在美國的總投資已達 490 億美元,提供超過 28 萬個工作機會。...0 Comments 0 Shares 73 Views 0 Reviews
- 豐田接手通用訂單 15 億美元助力 LG 密西根電池廠(圖/網路) 在通用汽 車決定退出密西根州蘭辛電池工廠計畫後,豐田汽車已同意轉移原本與 LG 能源解決方案(LG Energy Solution)簽訂的 15 億美元訂單,以支持該工廠的營運並確保生產持續進行。 通用退出 豐田介入 通用汽車於去年 12 月宣布計畫出售其在蘭辛電池工廠的 10 億美元股份,這使得 LG 能源解決方案不得不尋找新的合作夥伴。根據知情人士透露,豐田迅速介入,將原先在密西根州另一家 LG 工廠的訂單轉移至蘭辛工廠,確保該工廠的運營不受影響。 據悉,該交易將在 LG 完全接管蘭辛工廠後完成,預計在今年春季正式生效。豐田的這筆 15 億美元訂單將幫助 LG 提高營運效率,確保電池供應穩定。 (圖/TOYOTA) 電動車市場變動影響投資 這項交易發生之際,正值美國電動車市場面臨重大挑戰。由於政府可能縮減對電動車的補貼,福特和通用等車廠已開始調整其電動車戰略,導致...0 Comments 0 Shares 38 Views 0 Reviews
- 豐田發動機與本田發動機都幾:行駛1萬公里後,誰更勝一籌?在汽車世界中,發動機被譽為車輛的「心臟」,其性能和品質直接決定了駕駛體驗和耐用度。 作為兩大日系汽車品牌的代表,豐田(Toyota)和本田(Honda)的發動機技術一直備受關注。然而,當車輛行駛達到 1 萬公里後,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也逐漸顯現。究竟哪個品牌的發動機更勝一籌?讓我們一探究竟。 (圖/Toyota) 豐田發動機:穩定可靠的代名詞 豐田一直以其「穩定性和耐用性」著稱,而這一特點在其發動機設計上得到了完美體現。豐田的發動機在製造過程中注重平衡與長壽命,並採用了如 VVT-i(智能可變氣門正時系統)等技術,這能根據不同駕駛工況調整氣門開啟和關閉的時間,進而提升燃油經濟性和動力平順性。 當一輛豐田汽車行駛超過 1 萬公里後,大多車主通常會發現:1. 動力輸出依然穩定:幾乎感受不到性能的明顯衰減。2. 油耗維持合理水平:節油效果依舊出色,適合長期日常使用。3....0 Comments 0 Shares 76 Views 0 Reviews
More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