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的職場生存與蛻變法則
在《十六種性格透視》中的研究指出,內向者與外向者的數量比例約為一比三,因此在社會中,內向者可說是較少數的一群,處於競爭激烈與強調效益、速度、行動性的職場,不少上班族難免因個性的緣故,在職場遇上些小麻煩⋯⋯
如果學習和工作能力相若,擅於表現自己的同事會比較容易被主管注意、賞識,而較內向的人則因較少表達個人想法,在工作上的成果和貢獻則往往不易被看見,甚至可能會被誤會工作態度不夠積極。
在同事之間,若個性沉默含蓄、不好交際,與同事間的關係都是疏遠客氣的工作關係,長期下來,容易會被認為是冷淡無趣的人,不易和同事打成一片。這樣看來,似乎職場要「能說會道」才受愛戴,較易獲得升遷機會?
內向者在職場上的力量
在《內向心理學》一書中提及,內向與外向者的主要差別在於:內向者是從內在世界獲得精力,獨處和思考的過程與時間有助於他們補充能量。相反,外向者則是透過外在世界,如在社交活動、人際互動的過程來獲得精力,他們在外看來就較積極開朗。
因著兩者補充精力的方式的不同,他們的思考、談話、處事方式都有所不同,尤其在資訊的接收與輸出的速度上,兩者的差異更為明顯。在接收訊息後,外向者多能快速或即時給予回饋,而內向者就需要以較長的時間消化資訊、整理個人觀點,因此在開會或與主管對談時,難以迅速表達個人的想法,所以在主管或同事看來就顯得較被動。
雖然內向者處理資訊的速度較慢,但也因為他們會於行動前先謹慎思考,對問題他們能進行深度思考,所考量的範圍也較全面,如在活動策劃或專案企劃設計時,他們會考量到執行中的各個細節問題。另一方面,他們往往善於觀察、洞察力深刻,能敏銳察覺市場趨勢或數據變動,這有助於他們在數據分析中找到重要的資訊,為公司提供創新獨到的觀點和想法。此外,亦由於他們的專注力高,能夠迅速集中注意力處理複雜的任務。以上的個性特質皆為企業所看重,因此在職場中,不論是主管職還是一般職員皆不乏內向者的身影。
所以,個性內向的人在職場就比較吃虧?能否將個人特質轉為優勢是其中關鍵。
📌內向者也許會讓人有只打安全牌的錯覺,行事作風偏保守,但其實是給人相對安心的穩定感。
順應個性而行(忠於自我),阻力變助力?
即便擁有不錯的工作能力,但大多內向者都會面對「工作的努力與成果總是被忽略」的問題。「如何將自己的想法、努力與成果好好地傳達給主管?」這似乎是內向者所需要處理的共同課題。
不一定要跟別人一樣,選擇你適合舒服的方式達成目的
如果不擅於在開會時發言,可以試著在開會前先準備好自己想發言的內容,從而解決被點名時腦海一片空白的問題。會議當下若無法即時回應,也可以跟主管或同事說明情況,例如:「目前對相關問題尚在彙整中,我會在會議後把相關意見透過郵件或在下次會議向大家報告。」透過拉長回應時間,讓自己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問題。
事前資料整理與報告練習,可以有助內向者更自信地展現自己。若平日較少與主管接觸,而導致主管對自己的工作情況與進度不太了解,可定期整理自己的工作內容與想法建議,並試著透過郵件或透過短會議,向對方定期報告你的工作成果,由此讓主管看見你的能力與想法。
職場並非要能說會道才算是會交際,也不是要一直迎合他人才算是「好同事」。能完成自己手上的工作,不為他人添麻煩,成為主管、同事眼中可靠、可信任的夥伴,這樣的人在職場雖然未必最受矚目,但一定是最容易被接納、認可的同事。
職場蛻變的方向,找對自己的位置
職場有些令人驚豔的人,他們在內可以鬆容處理業務,對外能夠侃侃而談,在職位上展現出亮眼的光芒。事實上,他們之所以能夠展現那樣亮眼的一面,並非是外向或內向的性格所致,而是因為他們能根據自己的個性,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在職場的路上不僅持續強化內向者的強項、針對弱點能夠逐步改變傳統作法、展現能靜也能動、能文也能武的一面,讓他們能舒適地處理工作與人際關係,從而可以持續將精力投放在喜愛的事情上。
內向與外向僅是在行事作風上有所不同,我們之所以需要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是因為這揭示了我們在職涯路上可以調整的方向,讓我們能更有效地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 董氏基金會——工作壓力自我檢測表:
https://www.etmh.org/Online_tool/detection4
● 衛生福利部壓力指數量表:
https://health99.hpa.gov.tw/onlineQuiz/pressure
● 勞動部勞工諮詢申訴專區:
https://www.mol.gov.tw/1607/28690/28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