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與塑身生理學》重點整理(四)
第四章:食慾
1. 能量需求與平衡
胃腸和脂肪組織會釋放訊息,通過血液或神經傳遞至大腦,其中下視丘主要負責控制食慾。
2. 飢餓感與血糖
進食前的飢餓感受血糖影響。大腦以葡萄糖作為主要能源,需隨時保持充足的供應。下視丘與腦幹內的葡萄糖敏感神經元感知血糖變化,血糖高時不餓,血糖低時會引發短期急迫的進食慾望,這稱為“食慾葡萄糖平衡理論”。
3. 血糖變動與食慾
長時間未進食導致血糖低於基線,在血糖回穩後再度降低。這種情況下,若進行勞動、運動等活動,血糖消耗增加,會引發強烈的食慾。此時如能忍耐約30分鐘,胰臟會分泌升糖激素,血糖回升,飢餓感消失。吃東西後,血糖上升,胰島素分泌回調。若胰島素分泌過多,會導致血糖下降過度,稱為“動態型下降”。
4. 生長激素釋放素
當感到飢餓時,胃會分泌生長激素釋放素,這激素不僅協助人體生長,也會刺激食慾。
5. 進食後腸胃反應
a. 食物刺激胃腸後,經由迷走神經傳遞至大腦,消化道會產生各種激素,其中多數激素會抑制食慾。小腸末端受到食物刺激時,會產生更強烈的抑制食慾的激素。蛋白質對延遲飢餓感效果最好,脂肪次之,醣類最差。
b. 空腹時胃容量約50ml,正常進食後可達1.5公升,最大可達4公升。胃及十二指腸的擴張會通過迷走神經傳遞至大腦,產生飽食與幸福感。長期過量飲食會擴張胃壁,需更大量的食物才能產生相同的感覺。減少食物攝入會使胃壁結締組織重組,神經適應,胃袋縮小。
c. 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後會刺激膽囊收縮素分泌,這會乳化食物中的脂肪,並作用於下視丘旁視核或腸胃迷走神經,強力抑制食慾。
6. 營養物吸收的影響
a. 葡萄糖會誘發胰島素與澱粉素分泌。
b. 脂肪會增加瘦體素分泌,瘦體素在脂肪細胞中製造,能夠促進脂肪分解、降低食慾並增加運動量與代謝速度。脂肪能量不足時,瘦體素分泌減少,食慾增加。過胖者因長期大量分泌瘦體素,可能產生抗性,導致瘦體素高卻無法抑制食慾。
c. 鈣能刺激降鈣激素的分泌。
7. 胰島素
進食後,醣類在消化道分解成葡萄糖,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作用於肌肉、肝臟、脂肪等細胞,降低血糖,同時抑制食慾。
8. 澱粉素
澱粉素能抑制食慾,減慢胃排空。但分泌過多可能形成澱粉樣體,對健康造成危害。
9. 降鈣激素
當鈣濃度過高時,甲狀腺會分泌降鈣激素,這不僅能降低血鈣,還有抑制食慾的效果。
10. 下視丘的調控
瘦體素與胰島素作用於下視丘的弓狀核,經由該處神經元分泌的激素,刺激厭食中心抑制食慾。
11. 正腎上腺素抑制食慾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互相拮抗。在緊急情況下,交感神經興奮,分泌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應付戰鬥或逃跑,此時食慾降低。狀況解除後,副交感神經興奮,胃口大開。
12. 血清素
血清素能抑制神經肽Y的分泌,進而抑制食慾,並有抗憂鬱作用。進食後,血清素分泌會產生幸福感與滿足感,特別是醣類食物能刺激血清素分泌。走路、慢跑、太極拳等重複性運動也能促進血清素分泌。
13. 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
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抑制食慾,而皮質醇則會增加食慾。當皮質醇分泌增加時,身體處於分解狀態,需要補充能量,因此食慾增加。
14. 壓力與食慾的差異
緊張時腎上腺素分泌,而壓力則刺激皮質醇的分泌,這兩者影響不同。每個人EQ不同,面對相同情況可能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
15. 皮質醇的影響
皮質醇的糖質新生作用會增加血糖與胰島素分泌,並增強瘦體素分泌,但糖皮質素會抑制瘦體素的信號傳遞,無法抑制食慾。
16. 壓力與食慾的特殊情況
約有30%的人在壓力下反而不想進食。皮質醇與美食會促使大腦分泌鴉片素,幫助人們忽略精神與肉體上的痛苦,這是一種應對壓力的防禦機制。
17. 內源性大麻素
內源性大麻素會增加食慾,研究顯示,強烈運動後的飄然感主要是由內源性大麻素引起,而非腦內啡。
第四章:食慾
1. 能量需求與平衡
胃腸和脂肪組織會釋放訊息,通過血液或神經傳遞至大腦,其中下視丘主要負責控制食慾。
2. 飢餓感與血糖
進食前的飢餓感受血糖影響。大腦以葡萄糖作為主要能源,需隨時保持充足的供應。下視丘與腦幹內的葡萄糖敏感神經元感知血糖變化,血糖高時不餓,血糖低時會引發短期急迫的進食慾望,這稱為“食慾葡萄糖平衡理論”。
3. 血糖變動與食慾
長時間未進食導致血糖低於基線,在血糖回穩後再度降低。這種情況下,若進行勞動、運動等活動,血糖消耗增加,會引發強烈的食慾。此時如能忍耐約30分鐘,胰臟會分泌升糖激素,血糖回升,飢餓感消失。吃東西後,血糖上升,胰島素分泌回調。若胰島素分泌過多,會導致血糖下降過度,稱為“動態型下降”。
4. 生長激素釋放素
當感到飢餓時,胃會分泌生長激素釋放素,這激素不僅協助人體生長,也會刺激食慾。
5. 進食後腸胃反應
a. 食物刺激胃腸後,經由迷走神經傳遞至大腦,消化道會產生各種激素,其中多數激素會抑制食慾。小腸末端受到食物刺激時,會產生更強烈的抑制食慾的激素。蛋白質對延遲飢餓感效果最好,脂肪次之,醣類最差。
b. 空腹時胃容量約50ml,正常進食後可達1.5公升,最大可達4公升。胃及十二指腸的擴張會通過迷走神經傳遞至大腦,產生飽食與幸福感。長期過量飲食會擴張胃壁,需更大量的食物才能產生相同的感覺。減少食物攝入會使胃壁結締組織重組,神經適應,胃袋縮小。
c. 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後會刺激膽囊收縮素分泌,這會乳化食物中的脂肪,並作用於下視丘旁視核或腸胃迷走神經,強力抑制食慾。
6. 營養物吸收的影響
a. 葡萄糖會誘發胰島素與澱粉素分泌。
b. 脂肪會增加瘦體素分泌,瘦體素在脂肪細胞中製造,能夠促進脂肪分解、降低食慾並增加運動量與代謝速度。脂肪能量不足時,瘦體素分泌減少,食慾增加。過胖者因長期大量分泌瘦體素,可能產生抗性,導致瘦體素高卻無法抑制食慾。
c. 鈣能刺激降鈣激素的分泌。
7. 胰島素
進食後,醣類在消化道分解成葡萄糖,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作用於肌肉、肝臟、脂肪等細胞,降低血糖,同時抑制食慾。
8. 澱粉素
澱粉素能抑制食慾,減慢胃排空。但分泌過多可能形成澱粉樣體,對健康造成危害。
9. 降鈣激素
當鈣濃度過高時,甲狀腺會分泌降鈣激素,這不僅能降低血鈣,還有抑制食慾的效果。
10. 下視丘的調控
瘦體素與胰島素作用於下視丘的弓狀核,經由該處神經元分泌的激素,刺激厭食中心抑制食慾。
11. 正腎上腺素抑制食慾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互相拮抗。在緊急情況下,交感神經興奮,分泌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應付戰鬥或逃跑,此時食慾降低。狀況解除後,副交感神經興奮,胃口大開。
12. 血清素
血清素能抑制神經肽Y的分泌,進而抑制食慾,並有抗憂鬱作用。進食後,血清素分泌會產生幸福感與滿足感,特別是醣類食物能刺激血清素分泌。走路、慢跑、太極拳等重複性運動也能促進血清素分泌。
13. 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
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抑制食慾,而皮質醇則會增加食慾。當皮質醇分泌增加時,身體處於分解狀態,需要補充能量,因此食慾增加。
14. 壓力與食慾的差異
緊張時腎上腺素分泌,而壓力則刺激皮質醇的分泌,這兩者影響不同。每個人EQ不同,面對相同情況可能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
15. 皮質醇的影響
皮質醇的糖質新生作用會增加血糖與胰島素分泌,並增強瘦體素分泌,但糖皮質素會抑制瘦體素的信號傳遞,無法抑制食慾。
16. 壓力與食慾的特殊情況
約有30%的人在壓力下反而不想進食。皮質醇與美食會促使大腦分泌鴉片素,幫助人們忽略精神與肉體上的痛苦,這是一種應對壓力的防禦機制。
17. 內源性大麻素
內源性大麻素會增加食慾,研究顯示,強烈運動後的飄然感主要是由內源性大麻素引起,而非腦內啡。
《肥胖與塑身生理學》重點整理(四)
第四章:食慾
1. 能量需求與平衡
胃腸和脂肪組織會釋放訊息,通過血液或神經傳遞至大腦,其中下視丘主要負責控制食慾。
2. 飢餓感與血糖
進食前的飢餓感受血糖影響。大腦以葡萄糖作為主要能源,需隨時保持充足的供應。下視丘與腦幹內的葡萄糖敏感神經元感知血糖變化,血糖高時不餓,血糖低時會引發短期急迫的進食慾望,這稱為“食慾葡萄糖平衡理論”。
3. 血糖變動與食慾
長時間未進食導致血糖低於基線,在血糖回穩後再度降低。這種情況下,若進行勞動、運動等活動,血糖消耗增加,會引發強烈的食慾。此時如能忍耐約30分鐘,胰臟會分泌升糖激素,血糖回升,飢餓感消失。吃東西後,血糖上升,胰島素分泌回調。若胰島素分泌過多,會導致血糖下降過度,稱為“動態型下降”。
4. 生長激素釋放素
當感到飢餓時,胃會分泌生長激素釋放素,這激素不僅協助人體生長,也會刺激食慾。
5. 進食後腸胃反應
a. 食物刺激胃腸後,經由迷走神經傳遞至大腦,消化道會產生各種激素,其中多數激素會抑制食慾。小腸末端受到食物刺激時,會產生更強烈的抑制食慾的激素。蛋白質對延遲飢餓感效果最好,脂肪次之,醣類最差。
b. 空腹時胃容量約50ml,正常進食後可達1.5公升,最大可達4公升。胃及十二指腸的擴張會通過迷走神經傳遞至大腦,產生飽食與幸福感。長期過量飲食會擴張胃壁,需更大量的食物才能產生相同的感覺。減少食物攝入會使胃壁結締組織重組,神經適應,胃袋縮小。
c. 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後會刺激膽囊收縮素分泌,這會乳化食物中的脂肪,並作用於下視丘旁視核或腸胃迷走神經,強力抑制食慾。
6. 營養物吸收的影響
a. 葡萄糖會誘發胰島素與澱粉素分泌。
b. 脂肪會增加瘦體素分泌,瘦體素在脂肪細胞中製造,能夠促進脂肪分解、降低食慾並增加運動量與代謝速度。脂肪能量不足時,瘦體素分泌減少,食慾增加。過胖者因長期大量分泌瘦體素,可能產生抗性,導致瘦體素高卻無法抑制食慾。
c. 鈣能刺激降鈣激素的分泌。
7. 胰島素
進食後,醣類在消化道分解成葡萄糖,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作用於肌肉、肝臟、脂肪等細胞,降低血糖,同時抑制食慾。
8. 澱粉素
澱粉素能抑制食慾,減慢胃排空。但分泌過多可能形成澱粉樣體,對健康造成危害。
9. 降鈣激素
當鈣濃度過高時,甲狀腺會分泌降鈣激素,這不僅能降低血鈣,還有抑制食慾的效果。
10. 下視丘的調控
瘦體素與胰島素作用於下視丘的弓狀核,經由該處神經元分泌的激素,刺激厭食中心抑制食慾。
11. 正腎上腺素抑制食慾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互相拮抗。在緊急情況下,交感神經興奮,分泌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應付戰鬥或逃跑,此時食慾降低。狀況解除後,副交感神經興奮,胃口大開。
12. 血清素
血清素能抑制神經肽Y的分泌,進而抑制食慾,並有抗憂鬱作用。進食後,血清素分泌會產生幸福感與滿足感,特別是醣類食物能刺激血清素分泌。走路、慢跑、太極拳等重複性運動也能促進血清素分泌。
13. 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
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抑制食慾,而皮質醇則會增加食慾。當皮質醇分泌增加時,身體處於分解狀態,需要補充能量,因此食慾增加。
14. 壓力與食慾的差異
緊張時腎上腺素分泌,而壓力則刺激皮質醇的分泌,這兩者影響不同。每個人EQ不同,面對相同情況可能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
15. 皮質醇的影響
皮質醇的糖質新生作用會增加血糖與胰島素分泌,並增強瘦體素分泌,但糖皮質素會抑制瘦體素的信號傳遞,無法抑制食慾。
16. 壓力與食慾的特殊情況
約有30%的人在壓力下反而不想進食。皮質醇與美食會促使大腦分泌鴉片素,幫助人們忽略精神與肉體上的痛苦,這是一種應對壓力的防禦機制。
17. 內源性大麻素
內源性大麻素會增加食慾,研究顯示,強烈運動後的飄然感主要是由內源性大麻素引起,而非腦內啡。
0 留言
0 分享
134 瀏覽次數
0 評論